近年來,搜索引擎算法策略的調整方向呈現出顯著分化。隨著Google前 spam 團隊負責人 Matt Cutts 離職后,Google 對算法更新的透明度逐漸降低,官方公開信息愈發稀少。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百度在算法治理層面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姿態——不僅持續推出具有明確命名體系的算法更新,更通過多場行業溝通會主動向市場傳遞政策導向,其算法治理的公開化與系統化程度顯著提升。這種差異背后,折射出百度作為本土搜索引擎,對中文互聯網生態特點的深度適配,以及對用戶體驗與內容質量的雙重側重。
為便于從業者系統梳理百度算法演進脈絡,本文將官方公開命名的算法更新進行集中整合(注:部分非官方命名的可疑算法,如所謂“瑞麗算法”等,因缺乏權威出處未予收錄)。觀察百度算法命名邏輯可發現清晰的迭代軌跡:早期以“植物系列”(如綠籮、石榴)象征內容生態的凈化,后期逐步轉向“天氣系列”(如冰桶、驚雷、颶風),后者通過更具動態感的自然現象,體現算法對復雜作弊行為的精準打擊與持續優化。這種命名策略不僅是品牌傳播的考量,更暗示了百度算法從單一維度治理向多維度協同治理的升級。
1. 綠籮算法(2013年2月19日上線)
作為百度早期針對鏈接生態治理的核心算法,綠籮算法劍指買賣鏈接的黑色產業鏈,打擊對象覆蓋超鏈中介、出賣鏈接的網站及購買鏈接的網站。該算法上線后,超過10萬低質站點受到直接影響,標志著百度對“外鏈權重”作弊模式的系統性遏制,為后續內容質量算法的推出奠定基礎。
2. 石榴算法(2013年5月17日上線)
聚焦移動端與桌面端的頁面廣告亂象,石榴算法重點打擊大量妨礙用戶正常瀏覽的惡劣廣告頁面,尤其是以彈出低質彈窗廣告、混淆頁面主體內容的垃圾廣告為代表。算法通過識別廣告密度、干擾程度等指標,強制優化頁面排版,推動網站從“流量變現優先”向“用戶體驗優先”轉型。
3. 綠籮算法2.0(2013年7月1日上線)
針對軟文推廣泛濫的痛點,綠籮算法2.0升級打擊范圍,將“發布推廣性軟文”納入治理范疇。算法對軟文中的外鏈進行過濾,并加大對軟文發布方及受益網站的懲罰力度,有效遏制了“軟文外鏈”這一隱蔽作弊手段的蔓延。
4. 冰桶算法系列(2014-2020年)
冰桶算法是百度移動體驗治理的核心系列,歷經5次迭代,打擊對象隨移動端作弊手段的升級而持續深化:
- 1.0(2014年8月):針對強制彈窗APP下載、用戶登錄等影響移動瀏覽體驗的行為,尤其打擊“必須下載APP才能使用”的站點;
- 2.0(2014年11月):升級打擊全屏下載、狹小頁面布設大面積廣告遮擋主體內容、強制登錄等場景;
- 3.0(2016年7月):定義“打斷用戶完整搜索路徑”行為,如強迫下載非必要APP,大幅降低此類頁面移動搜索評價;
- 4.0(2016年9月):聚焦移動端廣告過多問題,要求優化廣告布局,控制每屏廣告比例;
- 4.5(2016年10月):打擊惡劣誘導類廣告(如色情動圖、賭博導航等);
- 5.0(2018年11月):以《百度移動搜索落地頁體驗白皮書4.0》為標準,要求首屏1.5秒內加載完成,禁止APP強制下載或自動調起,2020年6月升級版進一步強化對APP調起行為的懲罰。
5. 天網算法(2016年8月10日公布)
聚焦用戶隱私保護,天網算法打擊網頁嵌惡意代碼盜取用戶隱私(如QQ號、手機號)的行為。被處罰網站整改達標后可解除處罰,體現了百度對“網絡安全”與“用戶數據主權”的雙重重視。
6. 藍天算法(2016年11月21日公布)
針對新聞源生態的軟文售賣亂象,藍天算法清理違規售賣軟文、目錄的新聞源網站,并降低其在搜索系統中的評價,推動新聞源內容回歸“權威性”與“原創性”核心價值。
7. 烽火計劃(2017年2月23日公布)
打擊移動搜索頁面劫持行為,即用戶瀏覽作弊頁面后返回搜索結果時,被導向虛假的百度搜索結果頁(高風險站點)。算法強調使用HTTPS技術防范劫持,同時指出劫持可能通過連續跳轉+檢測瀏覽器referrer實現,提示站長加強技術防護。
8. 颶風算法系列(2017-2019年)
以“零容忍態度”打擊惡劣采集內容,颶風算法歷經3次迭代:
- 1.0(2017年7月):將惡劣采集頁面徹底清除出索引庫,為原創內容提供展示機會;
- 2.0(2018年9月):升級打擊“無整合價值的多段文章拼接”“大量無關采集內容”等場景;
- 3.0(2019年8月):聚焦跨領域采集與站群網站,懲罰內容相似度高、領域專注度低的批量生產站點。
9. 蜘蛛升級HTTPS抓取(2017年8月30日公布)
百度蜘蛛升級對HTTPS數據的抓取力度,HTTPS頁面在抓取速度、搜索權重上獲得優待(原話:“網站評價高、落地頁評價高、搜索展示等收益優待”)。此舉與Google的HTTPS提權策略一致,推動行業向更安全的協議遷移。
10. 清風算法系列(2017-2018年)
針對標題作弊與下載亂象,清風算法多次迭代:
- 1.0(2017年9月):打擊標題虛假(如標題黨、假官網)、關鍵詞堆砌等欺騙點擊行為;
- 2.0(2018年5月):永久封禁欺騙下載網站(如下載資源與需求不符、誘導無效下載);
- 3.0(2018年10月):規范下載站質量,針對標題作弊、捆綁下載等行為進行懲罰。
11. 閃電算法(2017年10月19日公布)
將移動頁面首屏加載速度納入排名因素,要求首屏2秒內完成加載(獲提權),3秒及以上將被降權,2-3秒則不升不降。算法強調頁面速度對移動SEO的核心影響,涉及服務器性能、代碼優化、CDN使用等多維度技術指標。
12. 驚雷算法系列(2017-2021年)
專項打擊點擊作弊(“百度快排”),驚雷算法持續升級:
- 1.0(2017年11月):對點擊流量作弊行為進行懲罰,對有判罰紀錄的網站嚴懲,嚴重者長期封禁;
- 2.0(2018年5月):打擊惡意構造作弊超鏈與刷點擊,清洗作弊數據并計入站點歷史;
- 3.0(2021年1月):加強作弊行為辨識,擴大打擊范圍,嚴查偽造用戶行為提升排序的行為。
13. 季風算法(2018年6月中旬)
針對熊掌號領域與內容不匹配問題,重點打擊兩類場景:非健康領域/無醫療資質網站發布醫療內容,非財經領域/無專業資質網站發布財經內容,保障垂直領域內容的權威性。
14. 細雨算法系列(2018-2019年)
治理B2B領域低質內容,細雨算法迭代升級:
- 1.0(2018年6月):打擊B2B網站的標題作弊(如冒充官網、堆關鍵詞)、正文作弊(如采集拼接、穿插聯系方式);
- 2.0(2019年11月):針對黃頁、加盟代理等站點,懲罰內容惡劣采集、商品信息不符、功能不可用等問題。
15. 勁風算法(2020年2月)
打擊惡意聚合頁面內容,包括頁面內容與領域不符、采集拼湊、聚合標簽與實際內容不符、空短無效的搜索結果頁等,規范聚合頁面的內容質量與相關性。
16. 打擊賭博算法(2020年4月)
專項清理賭博、博彩等違法違規內容,強化搜索結果的法律合規性。
百度2013-2021年的算法更新,呈現出從“打擊單一作弊”到“構建生態健康度”、從“桌面端治理”到“移動端優先”、從“鏈接權重導向”到“用戶體驗與內容質量雙核驅動”的清晰脈絡。算法名稱從“植物”到“天氣”的演變,不僅是對打擊場景動態化的隱喻,更體現了百度對中文互聯網復雜作弊模式的深度適配——通過高頻迭代、精準打擊,推動行業從“流量思維”向“用戶價值思維”轉型。
對于SEO從業者而言,百度算法的核心啟示在于:合規是底線,體驗是核心,內容是根本。無論是外鏈、廣告、標題還是采集,所有優化手段均需以“不損害用戶利益”“不降低內容質量”為前提。同時,隨著移動端體驗(如加載速度、APP調起規范)與技術安全(如HTTPS、隱私保護)的權重提升,技術優化與內容原創將成為長期競爭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