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信息檢索場景中,部分搜索類網站偶爾會因用戶輸入的惡意搜索關鍵詞觸發內容安全系統的誤攔截機制。此類網站本身不包含任何非法或敏感信息,問題的根源在于搜索關鍵詞未經處理直接顯示在網頁源碼中,導致安全系統將其識別為潛在風險內容。為有效規避此類誤判,可通過對輸出搜索關鍵詞進行合理的轉碼處理,將關鍵詞轉換為特殊字符編碼,既保持前端顯示正常,又避免被安全系統誤讀。
針對Dedecms程序,其搜索關鍵詞轉碼的核心思路為:在關鍵詞輸出前對其編碼進行轉換,實現與安全系統的兼容。
步驟一:確認網站字符編碼
Dedecms后臺通常明確標注網站當前使用的字符編碼,常見的有GBK與UTF-8兩種版本,此信息將直接影響后續轉碼函數的選擇與實現效果。
步驟二:添加轉碼函數
需在include/extend.func.php文件尾部追加轉碼函數,具體代碼需根據網站字符編碼選擇對應版本。UTF-8編碼版本通過mb_strlen與mb_substr函數逐個字符處理,將其轉換為UTF-32BE編碼后再轉為十六進制,最終生成“xxx;”格式的HTML實體;GBK編碼版本則采用類似邏輯,但字符處理函數需指定為gb2312編碼。編輯該文件時,建議使用Notepad++、EditPlus等專業代碼編輯工具,以確保編碼格式正確且避免格式錯誤。
步驟三:修改搜索模板文件
在Dedecms的搜索結果模板文件(默認路徑為templets/default/search.htm,若使用自定義模板則路徑可能調整)中,定位到原有關鍵詞輸出標簽{dede:global name='keyword' function='RemoveXSS(@me)'/},將其替換為{dede:global name='keyword' function='CharCodeAt(RemoveXSS(@me))'/}。此操作通過引入自定義轉碼函數,對RemoveXSS過濾后的關鍵詞進行二次處理,實現字符編碼轉換。
步驟四:驗證轉碼效果
完成上述修改后,訪問網站搜索結果頁面,通過瀏覽器查看頁面源代碼,若關鍵詞已被轉換為形如“xxx;”的HTML實體編碼,則表明轉碼功能已成功生效。此步驟是確保技術實現正確性的關鍵驗證環節。
以Discuz!程序為例(以X3.4版本GBK版為例),其搜索關鍵詞轉碼流程與Dedecms有相似之處,但需根據程序文件結構調整具體操作。
步驟一:確認字符編碼
可通過兩種方式確認編碼:方法一,通過瀏覽器右鍵查看頁面源代碼,在標簽中可確認字符編碼;方法二,登錄Discuz!后臺,打開config/config.php文件,查找$_config['output']['charset']參數,其值即為當前程序使用的字符編碼。
步驟二:添加轉碼函數
將適用于GBK編碼的CharCodeAt函數復制并添加至source/function/function_search.php文件的末尾(注意需在文件末尾的“?>”標簽之前插入,避免破壞PHP語法結構)。若程序為UTF-8編碼,則需使用對應的UTF-8版本轉碼函數。
步驟三:修改搜索程序文件
在source/module/search/search_forum.php文件中,定位至第129行附近,在原有代碼邏輯中插入兩行關鍵代碼:$keyword = CharCodeAt($keyword); $modkeyword = CharCodeAt($modkeyword);。此操作確保搜索關鍵詞在程序處理流程中即完成轉碼,避免后續環節因未轉碼內容觸發誤攔截。
步驟四:驗證轉碼結果
通過瀏覽器查看搜索結果頁面的源代碼,確認關鍵詞是否已轉換為HTML實體編碼,以此判斷轉碼功能是否正常啟用。
通過上述針對DedeCMS與Discuz程序的搜索關鍵詞轉碼方案,可有效解決因關鍵詞明文顯示導致的誤攔截問題,保障搜索功能的正常使用,同時提升網站內容安全管理的精準性。